5月15日至17日,山东省农网改造专题调研在潍坊开展,对潍坊农网改造的做法、成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也许有人会问,潍坊农网改造引起全省关注的内因是什么?
(一)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持续聚焦乡村振兴。潍坊一直是农业强市,是闻名全国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享有“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诸城模式”“潍坊模式”“寿光模式”。
众所周知,电网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繁荣。一切为了乡亲们的美好生活,2020年下半年,国网潍坊供电公司高点站位,主动作为,立足于高质量服务“三农”工作,对潍坊县域农村电网现状进行逐个摸排、精准分析,最终确定从2022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完成2014个县域自然村电网改造升级,两个“千村改造”工程就此绘就蓝图、吹响号角。
一路来,国网潍坊供电公司把“千村改造”作为造福一方百姓的民心工程,始终坚持“最高标准”,干就干到最好,干就干到极致,打造网架好、设备好、技术好、管理好、服务好的“五好电网”;把“千村改造”作为发扬电力铁军精神的战场,始终坚持“务期必成”,战高温斗酷暑,踏风雪冒严寒,争分夺秒拼出工程建设“加速度”;把“千村改造”作为砥砺为民初心的考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不讲难不难,只讲该不该,用心用情践行“为美好生活充电、为美丽中国赋能”的企业使命。
2022年6月28日,两个“千村改造”工程提前半年圆满收官,国网潍坊供电公司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648公里、低压线路4077公里,新增改造配电变压器956台、容量371.2千伏安,一幅电力赋能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时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青州郝家村就是两个“千村改造”的受益村,经过电网改造,该村新上花卉大棚22个,直播电商17家,装备制造工厂7家,物流运输11家,实现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一组组数据,彰显了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让电等发展”“电力先行官”的责任担当,展现了为民服务的真挚情怀,书写了潍坊农网改造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991年,原能源部部署开展“电力为农业、为农民、为农村经济服务达标活动”,并在山东召开“三为服务”现场会。与会代表到诸城现场调研,潍坊由此被誉为“三为服务”发祥地。
说起“三为服务”,就不得不提一下潍坊轰轰烈烈的农网改造史,那是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90年代初,深藏临朐大山深处的双龙西山村,是潍坊最后一个无电村。为让老百姓用上电,潍电人靠人抬肩扛把电杆运进大山,木杠子压断了,肩膀压肿了,白天奋战不止,夜晚挑灯再战。
村民们深受感动,纷纷参与施工,他们挑起一盏盏马灯,在大山里蜿蜒排成一条火龙,16基电杆,2100米山路,足足干了22个昼夜。1993年12月29日,小山村合闸送电。自此,潍坊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电,两年后又率先实现户户通电,为“爱党为民、服务大局,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实事求是、科学严谨,自我加压、团结拼搏”的山东电力“户户通电”精神注入了潍坊内涵。
今年是潍坊“村村通电”30周年,再次回想起30年前团结奋战的情景,再次品读这32个字的“户户通电”精神,我们不禁感慨万千,纵有千难万险,纵使风雨兼程,通电“一个都不能少”,万家灯火是电力人最大的荣耀。
通电只是起点,要真正照亮未来生活,真正点燃农村美好明天,需要农网改造。从这之后的20多年,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农网改造。2002年正式启动第二期农网改造,惠及村庄1918个;2009年建成20个电气化镇、996个电气化村;2016年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完成占全省数量近十分之一的4.4万眼机井通电……
每一次农网改造,都改变了农村的整体面貌,都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水平。
(二)
电力事业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要想把这项事业做到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核心就是要始终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宗旨。
2023年开年后,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在潍坊市政府新闻发布厅召开电力履行社会责任暨“电靓万企”行动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是国网潍坊供电公司每年的常规操作,但这一次受关注程度却极为罕见,不仅本地媒体竞相报道,也得到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的点赞,更得到了群众的交口称赞。
究其原因,这次的发布主题很“提气”。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潍坊的强项是农业,其实潍坊还是一座“冠军”企业云集的制造业重镇,拥有123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新增数、总数连续两年均位居山东省首位。
不管发展什么产业,电力都是基础保障,供电服务不能只求“跟得上”,必须要“领跑示范”。“电靓万企”不仅是一句口号,它是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践行“人民电业为人民”企业宗旨的一次重大实践,也是落地山东电力“宜商三电”服务模式的一项创新举措,更是面向全社会的一个服务承诺,让社会感受到了电力的担当作为。
说到供电服务,它的“好”由来已久。早在1986年,潍坊就在潍城区四平路建成全国第一条“文明供用电街道”,也是在那一年,潍坊电业局(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的前身)荣获“全国供电系统优质服务先进单位”的殊荣。跨入新世纪,国网潍坊供电公司按照省电力公司工作部署,启动“彩虹工程”,供电服务迎来高光时刻,逐渐成为全市公共服务的标杆,而“彩虹工程”也成为了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对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的服务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在这种服务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下,“全员为客户”“不停电就是最好的服务”等服务理念已经深深刻进每个潍电人的骨子里,成为他们的思想自觉、行为自觉和价值追求。
说到供电服务,它的“好”群众最有发言权。中心营业厅李艳丽把群众的“烦心事”当成自己的“操心事”来办,客户多次送来锦旗致谢;年近70岁的郭介智被清池供电所林文淇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动,执意要现场写下感谢信表扬……小窗口折射大民生,小服务书写大情怀,在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营业厅,每天都在上演这样暖心的服务故事。这其中,“全年无休”是基础,关键的还是服务“走心”。
说到供电服务,它的“好”无处不在。怀揣“为民情怀”办实事,在全市开展户用漏保排查、整治和引导安装,保障群众安全用电;坚持“把城市当家 把市民当亲人”,清理332处占道电力设施隐患,助力群众安全出行;秉持“身在潍坊就要服务潍坊”,主动上门、包保服务,超前完成一个个企业、一个个项目送电任务……,客户的一次次点赞,百姓的一声声赞许,就是对供电服务的最大褒奖,也是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做优服务的最大底气。
一直以来,从构建“客户导向型”大服务机制,到创新“走访 ”服务模式,再到差异化服务全省试点,国网潍坊供电公司的服务模式一直在变,但服务的初心没有变,“企业感受第一评价、群众满意第一标准”的追求没有变,也永远不会变。
(三)
今年3月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道德观察》节目组导演强文兵和薛明山走进了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庙子供电所,在这片大山里拍摄“中国好人”曹永海、岳玉强的感人故事。强文兵感慨地说:“虽然拍摄环境艰苦,但是能把这些优秀道德模范人物介绍给全国观众,学习他们的奉献精神,是值得的!”
自中央文明办开展“好人”评选以来,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先后涌现出11位中国好人、29位山东好人、91位潍坊好人。如果说一个好人的产生,或许是偶然,一群好人的出现,则是文化内驱的使然。作为一个市级供电企业,“好人”为什么多?背后蕴含着怎样的精神密码?
要想探究其中的缘由,就不得不聊一下曹永海、岳玉强的感人故事。他们是青州庙子供电所员工,30多年来接续服务杨集庵村的8位老人,把他们当亲人一样对待,不仅用电的问题随叫随到,还经常自掏腰包给他们购买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他们的善举成为了当地的一段佳话。
善举源于善念,而善念则成长于供电服务这片沃土。就拿曹永海、岳玉强来说,他们是最基层的供电员工,长期的供电服务工作让他们与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滋养了他们的善念。这种善念是整个国家电网服务文化的延伸,也是国网潍坊供电公司久久为功狠抓服务建设的一种体现。
正是在这种服务文化的影响下,一名名供电员工自觉“学好人、敬好人、做好人”,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危难关头冲锋在前,形成一种示范效应,出现了特有的“好人群像”。
有人会问,“好人”是不是只产生于供电服务岗位,其他岗位很难产生“好人”?在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好人”是不分岗位、不分区域、不分年龄的,从年富力强的青年员工到白发苍苍的离退休老同志,每个人都在尽自己所能为社会作贡献、为他人解烦忧。
“第一书记”夏清驻村帮扶短短两个月,就帮助销售花生油180万元;马献丽连续28年除夕夜保电值班,用放不下的责任守护万家灯火;李亮热心公益,利用工作之余参与救援300余起,救助100多人;张海波32年栉风沐雨奋战服务一线,成为老百姓交口称赞的贴心“电管家”。
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出一个“好人”容易,难的是“好人身边再出好人”。国网潍坊供电公司通过大力宣传点点滴滴凡人善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明德惟馨 崇德向善”成为一种文化,化为一种风尚。
好人辈出,昂扬的是文化力量;善念善举,不变的是服务初心。相信在这种服务文化、好人文化的带动下,党的电力事业一定会薪火相传,供电服务一定会更得民心,文明之光也一定会照亮鸢都大地的每个角落。(文/杨莉 张强 王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