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潍坊融媒客户端
2023-06-15 10:20:06
在不少人的眼中,从采血到输血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实际上,一袋血从采血、初筛、检验、血液制备到临床应用,每道程序都有严格的要求。那么,无偿献血后的一袋袋“爱心血”是如何经过一道道程序最终成为“救命血”的呢?随着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的到来,记者来到市中心血站,为大家揭秘一袋血液背后的故事。
工作人员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
一袋血的起点,要从无偿献血开始。无偿献血者在填写献血登记表后,会进行血液初筛,在经过血型、血红蛋白、转氨酶及乙肝表面抗原四项指标的初筛,合格后方能开始献血。
完成采集后,工作人员会将信息录入电脑系统,并给每袋血贴上“身份证”——条形码。随后,一袋袋爱心血液会暂时“住”进这次旅行的第一个家——采血车上的冰箱。不久,它们再次“启程”,前往下一站“待检室”。为了保证血液“新鲜”,这些爱心血液需全程冷链运输。
工作人员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
至此,尽管已经过多道关卡检验,但距离“旅程终点”仍有一段距离。检验科是对血液安全进行优胜劣汰的“主战场”,只有各项指标均合格的血液才能最终用于临床。采血时需同时留存两个5毫升试管的血液标本,标本会被送往检验科,按国家血液检测标准进行检测。目前,我市血液标本检验全部实现自动化。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血液分离。
经过“主战场”的洗礼后,“救命血”还要来到成分科经历几次“分身”。成分科的工作人员会将采集的全血通过滤白、离心、分离、病毒灭活等程序制备成符合标准的血液产品。血液滤白时,工作人员对血液进行外观检查,确保血袋完整性、联袋间条码的一致性以及确保血液完全通过滤白器。滤白后的血液通过配平后,放入离心机中,通过离心将不同成分分层。工作人员使用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对全血进行分离并添加保存液,这样红细胞的保存期可达到35天,制备完成的红细胞制剂被送往待检室。分离出的血浆被制备成病毒灭活冰冻血浆后送往待检室。与此同时,运送到待检室的成分血被储存到专用冰箱内。待血液检验报告发出后,工作人员对本批次血液进行隔离放行,分出合格血和不合格血。
工作人员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出库发往待检室。
血液制备完成后,保存环节仍不能放松。将不同品种的血液根据保存条件分别存放于相应的储存设备中,血供科对合格的库存血液进行动态管理。为保持不同品种血液合理库存,血站建立了血液库存管理程序,设定了严格的库存预警级别,既要保证临床需求,又避免血液浪费。目前,我市血液供应实行三级库存管理机制。其中,各储血库根据上两年度辖区用血情况建立3天动态应急库存,保障临床急症用血及时、有效、安全。
最终,待医院患者需要用血时,血供科会对血液进行调配,而一份份血液制品则会被及时送往医院,至此,一袋血也完成了它的全部旅程。
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起13家县级储血库及15家临床用血直供单位,储血体系正式运行,通过网络控制,真正实现血液从献血者到用血者的全程质量控制和可追溯性。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6-8198101,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6-8198101,诚邀凯时棋牌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