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古诗词里的风雅人生-凯时棋牌

来源:潍坊晚报

作者:

2023-09-01 22:51:09

潍坊古称北海,后来也称潍州、潍县。古老的潍坊大地上,自古就有诗人来来去去,留下诸多诗词。或者,诗人虽没有来,但有亲朋好友在这里居住或做官,于是寄来诗词,与潍坊的朋友应和酬答。在潍坊居住过的诗人,有徐干、韩熙载、黄庭坚、李清照等;到潍坊做官的诗人,有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郑板桥等;来潍坊游历或访友的,有李白、顾炎武、王士祯、蒲松龄等;与潍坊朋友诗词往来的,有曹植、刘桢、岑参、柳宗元等……祖籍青州的内阁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时,康熙皇帝还给他写了御制诗。本文选取与潍坊有关的部分诗人,解读他们的诗意人生,感悟古诗词历久弥新的永恒魅力。在潍坊古诗词中影响较大的李清照和郑板桥等,因研究者众,论述文章较多,本文不再专章探讨。

峨峨高山首

悠悠万里道

在“诗意的问候”这一章中,选取了两组朋友:一组是汉朝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干与好友刘桢、曹植的往来诗词,探讨“建安风骨”的诗歌特色,以及汉末魏初乱世之际,诗人的离乱人生与萧索凋零。另一组,是李白、杜甫与北海太守李邕的因缘际会诗文往来,追慕盛唐诗风,读懂古北海的文脉风流。

徐干,字伟长,东汉北海郡剧县人,汉魏之际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个性敦厚温和。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曹氏三父子与“建安七子”引领文风,诗文雄健深沉、慷慨悲凉,文人个性鲜明、不拘常规,后代称之为“建安风骨”。李白也曾在诗中称赞“蓬莱文章建安骨”。

徐干和曹操父子三人关系都不错,曹操邀他做官,他做一阵就走,几次三番如此,曹操也没怪罪他,还是一次次诚心邀请。曹植与他应答唱和,颇为相契。曹丕也赏识徐干的人品才华,在《与吴质书》中说:“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汉赋华丽宏大的气派并没有影响到徐干,他清新为文,抛却华丽词藻,深受建安文风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本身的性格特质。徐干在辞赋方面成就较大,但诗留存的不多,《室思》是其中之一:

峨峨高山首,悠悠万里道。

君去日已远,郁结令人老。

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

时不可再得,何为自愁恼?

每诵昔鸿恩,贱躯焉足保。

峨峨、悠悠,这种叠字的形式,自汉代便常出现,魏晋南北朝诗歌中更是所在多有。如西汉卓文君的《白头吟》“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再如汉代文人创作并被南朝萧统选录编入《文选》的《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习惯上以句首为标题:《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青青陵上柏》《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凛凛岁云暮》《明月何皎皎》……《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诗歌中叠字的使用,既能强化思想感情的表达,又能营造一种音乐美,突显意境,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徐干留存的另一首,篇名为《情诗》,起篇就是“郁崇崇,凄泠泠”,房舍高筑,环境清冷,微风吹拂,落日残照,与其说是写景,不如说是表现主人公心灵的感受。

再看另一首《答刘桢》:

与子别无几,所经未一旬。

我思一何笃,其愁如三春。

虽路在咫尺,难涉如九关。

陶陶朱夏别,草木昌且繁。

这是一首回赠诗。“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被曹操囚禁时,给好友徐干写了首诗《赠徐干》,诉说心中的苦闷。徐干立即回信,表明殷切思念之情始终没有消减,并回忆起分别时的温暖时光,草木繁盛,快乐而放松。“陶陶朱夏别”,这儿又出了叠字,渲染快乐的情境,与如今沉重忧郁的心情形成强烈反差。这不是一首普通的应答诗,而是冒着风险回复给好友的精神慰藉。因为下令囚禁刘桢的不是别人,而是最高权力者曹操。刘桢因“平视”曹丕的甄夫人,被曹操判为服苦役。在服刑期间非常苦闷,就写了五言诗《赠徐干》,倾诉痛苦和不满,抒发对好友徐干的思念之情。徐干读后就写了以上这首《答刘祯》回赠。

徐干的诗留存太少,虽然不如曹植等人的诗精致,但也有着建安风骨的显著特点。刘桢抑郁彷徨时写下的《赠徐干》,读起来更加感人:

谁谓相去远,隔此西掖垣。

拘限清切禁,中情无由宣。

思子沉心曲,长叹不能言。

起坐失次第,一日三四迁。

……

囚禁刘桢的地方,细柳夹道,飞鸟翩翩,这么美的景色,他无心欣赏,只是流着眼泪给徐干写诗。建安七子中的好几位,互为知交好友,刘桢为什么单单写诗给徐干呢?大概是因为徐干常被人请出来做官,做不久就辞,比兔子逃得还快,甘愿“潜身穷巷,颐志保真”,不慕名利,过贫寒清苦的生活。刘桢直到失去自由,才明白徐干对世事官场看得多么明白,悔恨自己以前看不透,等看透时悔之晚矣。还有一条,徐干柔和温厚,光华内敛,与刘桢性格恰恰相反,“跌了大跟头”的刘桢痛定思痛,突然发现徐干的优点更适宜于应对乱世。

刘桢诗以气势取胜,其创作风格被曹丕形容为“壮而不密”。除了《赠徐干》,别的诗中很少出现这种悲切彷徨。我们参考下他的这首《赠从弟·其二》: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刘桢的《赠徐干》写作背景令人哭笑不得。曹丕比较赏识刘桢,请他吃饭,席间曹丕的甄夫人出来礼节性地见见宾客,大家都赶紧低头,刘桢却好死不死的,“平视”了甄夫人。这事现在看来也就是缺少礼仪,但奇怪的是,正主曹丕没计较,他爹曹操却大怒,要判刘桢死罪,大家好说歹说,判了个拘役。这不是戏说历史的段子,《三国志》有“祯以不敬被刑”的明确记录。关于这件事,有人往通俗小说方面解释,说曹氏父子都爱甄夫人。但别忘了,历史不是琼瑶小说,二曹是政治家,是要谋夺帝位的,这次宴会时,曹丕还不是魏王世子,但已被曹操定为接班人,各方政治势力对确立魏王世子这件事态度不明朗。曹操这明显是在给曹丕树威信,就是要借机整人,性格刚直、卓尔不群的刘桢成了反面典型活靶子。但曹丕请客的细节,曹操怎么这么快就知道了呢?细思极恐。可怜的刘桢“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就失去了自由,苦闷至极,写了这么首诗给徐干。整人归整人,但这件事曹操实在是做得太过了,风度尽失,人设崩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求贤态度哪里去了?“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待客之礼都忘记了吗?

曹氏兄弟自家不和,但与徐干、刘桢关系还都不错,对其评价也很高。徐干、刘桢突然去世后,曹丕、曹植都表现出较大的悲惋之情,曹丕为刘桢整理遗文,作出评价,并追思往日“行则连舆,止则接席”“酒酣耳热,仰而赋诗”的亲密交往,不胜痛悼。在他们活着时,除去刘桢被曹老爹关了一阵子,曹家的人对他们也比较尊重。

徐干回到家乡北海后,曹植也写有一首《赠徐干》,比刘桢那首又高了一个档次,开篇“惊风飘白日,忽然归西山”,仿佛太阳不是自然下落而是忽然给惊风吹落似的,这是他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惊叹。曹植写自己的爱才怜才,写徐干的独甘贫贱,写自己的内疚自责。其实他无须自责,离开官场是徐干自己的选择,正如近代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所言:“伟长岂受人怜者哉?”曹植虽有自责之意,但并无颓废之情,诗中他乐观自信,坚信贤才必为世用,并以此安慰和鼓励徐干。建安风骨在其诗中多有体现,整首诗写景、议论、抒情,层层推进,一气呵成,有赞扬,有安慰,有鼓励,钟嵘《诗品》评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于此诗可见一斑。

当徐干与刘桢互相应答时,当曹植以绝世美文安慰徐干时,他们都不知道,命运的大手已经扼住了他们的咽喉。不久之后的217年,即东汉末年建安二十二年,曹魏集团统治地区发生了一次疫情,建安七子中的陈琳、徐干、应玚、刘桢去世,王粲也于行军北归途中病逝。七子中的孔融早年被曹操所杀,阮瑀病逝,建安文学于217年遭遇断层。232年,41岁的曹植“常汲汲无欢,遂发疾薨”,在寂寥中走完了他才华横溢的一生。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在唐代,北海郡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中心,吸引了一批文化名流前来游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李白,李白在天宝四年(745)到了北海郡,拜访太守李邕。李邕是文学家,也是一代书法宗师,尤其擅长以行楷写碑文,其书法技艺取法王羲之、王献之,又加上了自己的创新,名满天下。

李白在北海郡写了一首叙事乐府诗《东海有勇妇》,记载了当时发生在北海郡的一起妻子为夫复仇的事件。在诗中,李白极力赞扬这位女子“捐躯报夫仇,万死不顾生”嫉恶如仇的壮举,描写其复仇时“白刃耀素雪,苍天感精诚”,赞颂了太守李邕仗义执言、敢于为这名女子伸张正义的行为,“北海李使君,飞章奏天庭。舍罪警风俗,流芳播沧瀛”。面对这位“东海勇妇”的杀人重罪,李邕慨其任侠义举,没有像迂腐的官吏那样判其刑,而是飞报朝廷,朝廷下旨免罪,以警风俗。“东海勇妇”事迹广为传颂,古潍坊刚烈任侠的民风,在李白诗中得到生动体现。

说起李邕和李白的交情,那真叫“不打不相识”。李白有一首诗《上李邕》,是他去李邕任职之地拜访后写的。李邕先在渝州(今重庆)任刺史,后在北海任职,这首诗写于渝州还是北海,一直存疑。诗的背景是这样的:

李白前去拜谒生性豪爽、不拘小节的李邕,按说这俩人脾气差不多,应该很聊得来才是。而且李邕是一个很正面的形象,礼贤下士,崔颢、杜甫、高适等都得到过他的帮助。李白不拘俗礼,高谈阔论,大家可以参考唐玄宗、高力士、李白的三人剧,脑补下这个画面。李邕哪见过这样狂放的宾客?就表现出了一点点不耐烦。李白多聪明啊,告辞出门,临走留下首诗,把李邕讥讽了一番: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此诗的语言并不难理解,唐代尊称孔子为“宣父”,最后两句,几乎是指着鼻子质问李邕:孔子都说后生可畏,你怎么能瞧不起年轻人呢?诗写得飘逸洒脱、气贯长虹,据说李邕看到这首诗后,哈哈大笑,大为叹服,毫无气恼之情。

有人说这首《上李邕》是李白在北海郡写的诗,也有人说是在渝州写的,理由是李白到北海郡时,已经四十多岁了,哪能还这么不懂事,在太守家不规规矩矩喝酒吃饭,还写诗讽刺人家,肯定是在渝州写的,因为李邕在渝州任职时,李白二十岁左右,血气方刚。这理由令人惊诧莫名。李白什么时候“懂事”过啊?李白喝酒吃饭,从来就没规矩过,不是“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就是“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或者“君家有酒我何愁,客多乐酣秉烛游”,大家一起“嗨皮”,喝得晚了,就秉烛夜游。他也不怕麻烦请客的人,最好是一醉方休,“子猷闻风动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绿”,“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也有人说,前边刚写《上李邕》讽刺一番,后边接着写《东海有勇妇》来赞美?这点也可以讨论。李白的“大鹏一日同风起”送达李邕手中,李邕是洒脱之人,也是诗文行家,可以想见其震惊。二人很快把酒言欢,也有很大的可能。李白写《东海有勇妇》,是从心底敬佩这位侠义女子,并不是要取悦李邕。唐玄宗比李邕厉害得多,也没见李白来取悦。

《上李邕》极有可能是在北海郡写的。此处暂且存疑,若读者有别的论据,留待新的研究发现,再来定论。

李白落拓豪放,洒脱疏狂,他和李邕都是正直文人,都有铮铮傲骨,互怼起来,煞是有趣。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诗酒唱和,惺惺相惜。李邕后来遭到权臣李林甫陷害,七旬老人,竟被杖杀,李白闻之扼腕,写下了“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的悲愤诗句。后来他路过李邕旧居,写了一首《题江夏修静寺》: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

空庭无玉树,高殿坐幽人。

书带留青草,琴堂幂素尘。

平生种桃李,寂灭不成春。

修静寺是李邕旧宅,一句“我家北海宅”,何等亲切,何等哀伤。诗中的“平生种桃李”,也证实了李邕的提携后进与礼贤下士。

盛唐文人何止千万,能入李白诗的,寥寥无几。虽然相差二十多岁,但他们骨子里是一样的人。千年之后,“李北海”还活在李白的诗里,相比于孔融“孔北海”,多了些倜傥不羁,多了些氤氲诗香。

李邕屈死在他的任所青州,曾与李邕同游济南的杜甫也悲愤欲绝,遥望北海郡,写下了四百多字的长诗《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坡陀青州血,芜没汶阳瘗。哀赠竟萧条,恩波延揭厉。子孙存如线,旧客舟凝滞……”两人同游时,杜甫33岁,李邕67岁,是妥妥的忘年之交。谁能想到,仅仅两年之后,年近古稀的李邕会突遭横祸。

天宝四年,李白、杜甫同游齐鲁,李白还跑到了北海郡写诗,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是不是因为李邕在这里,他们追寻而至呢?须知,李邕虽后世名气远低于李杜,但在当时,是倍受尊崇的大书法家,名气并不在李杜之下。诗仙诗圣,皆写长诗悼念李邕,翻遍全唐诗,再无一人享此哀荣。

在此,放一首李邕的《咏云》,读者可以稍加体会: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

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

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

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

顺便提一下,唐代天宝初年,李邕曾为青州龙兴寺书一匾额,上书“龙兴之寺”四个大字。1146年,这四个字摹刻于大齐碑之阴,至今还能在青州见到。

我本江北人

今作江南客

在“遥远的童年”这一章中,有两位年少时生活在潍坊的诗人:一位是南北朝时的韩熙载,二十四岁之前,有很长一段时间随父母在青州居住生活,二十四岁只身南逃,再也没有见过北方的亲人;另一位是北宋的黄庭坚,幼时随做官的父亲在青州居住,迁居江南多年后还回来探望亲人。

韩熙载,字叔言,生于902年,北海人。韩家祖籍南阳,唐朝后期移居北海。韩熙载出生后五年,唐朝灭亡,其父在五代的后唐为官。韩熙载自幼勤学苦读,文名颇盛,二十岁出头即考中进士。安适惬意的才子生活如镜花水月,转瞬即逝。926年,韩熙载的父亲因卷入兵变被杀,株连到整个家族。韩熙载仓皇南逃,伪装成商贾,渡过淮河逃入南吴境内。

诗文韵律书画皆精通的韩熙载,生性落拓不羁,却偏偏碰上了谨慎隐忍的实权人物徐知诰,着实性格不合。徐知诰夺了南吴的权,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为了昭示自己继承的是那个光华夺目的大唐帝国,改名李昪,让韩熙载做儿子李璟的秘书郎。李璟的儿子,就是“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李煜。韩熙载不只以文章立世,其政治才能也可圈可点,一直招人忌惮。几经宦海沉浮,因一幅人称“谍中谍”的《韩熙载夜宴图》,被后人评说千年。

韩熙载因公事出使过北周。北方,对于韩熙载来说,是“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的年少时光,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的青春岁月。这一切美好都在24岁那年戛然而止,止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血腥屠杀,止于一幅家破人亡的可怖画面,止于一条踉跄奔逃的漫漫长路。多年后,当他北渡淮河,踏上北方的土地,深埋的记忆再次吞噬着他的情绪。他在署馆的墙壁上写了两章感怀诗,其一如下:

仆本江北人,今作江南客。

再去江北游,举目无相识。

金风吹我寒,秋月为谁白。

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

韩熙载出生的那个唐代,有无数的感怀诗,抒发回到故乡的喜怒哀乐,那些诗再伤感,但总有些许回乡的欣喜。如我们自幼背诵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虽然归来不是少年,但画面是轻松的,诗中有“笑”,有天真的儿童,有朴素的对话,惟一的伤感是离乡时间久远。杜牧的《归家》:“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谁争岁月,赢得鬓边丝。”前两句是稚子天真可爱的问话,后两句是诗人思考后的自问。这是人生沉浮中的自问与思考,并无归乡的悲欣交集。而韩熙载的这首,是“举目无相识”的悲凉,是萧瑟的秋风和冷凄的秋月。读到这首诗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起京剧传统剧目《探阴山》(又名《铡判官》)包拯的唱词:“悲惨惨,惨悲悲,阴风绕,吹得我透骨寒。”包大人把“寒”拖得又长又婉转,唱得是九曲回肠,宛如此刻韩熙载回乡的叹惜。

第二章感怀诗,同样有着“不如归去来”的慨叹:

未到故乡时,将为故乡好。

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

目前相识无一人,出入空伤我怀抱。

风雨萧萧旅馆秋,归来窗下和衣倒。

梦中忽到江南路,寻得花边旧居处。

桃脸蛾眉笑出门,争向前头拥将去。

这首写得更具体些,江南江北对比鲜明,江北不识一人,孤独地和衣躺在窗下;梦回江南的情景是“桃脸蛾眉”笑着争相迎接,回到的是“花边旧居”。韩熙载是高段位文化人,诗文中不会随便用典,他写“不如归去来,江南有人忆”,用陶渊明的典如此直白,就是早已把江南当作真正的家乡,对儿时的故乡,只是在回忆中觉得好,而“及至亲得归,争如身不到”。这诗读下来,竟有些像网恋“见光死”的感觉。

伤感也罢,想回江南也罢,韩熙载不仅是文学家、艺术家,也是目光犀利的政治家,写诗的同时,出使的任务也圆满完成。据欧阳修《新五代史·南唐世家·韩熙载传》记载:熙载尝使周,及归,元宗历问周之将相,熙载曰:“赵点检顾视非常,殆难侧也。”及太祖受禅,人服其识。意思是,韩熙载曾经出使后周,等到回来,元宗(李煜的老爹)逐一询问后周的将相情况,韩熙载说:“赵点检(赵匡胤)顾视非同常人,大概很难久居人下。”等到赵匡胤受禅登基,人都叹服他的见识。这是严肃的正史,不是民间传说,也不是唐宋传奇小说,欧阳修虽然青年时代写牡丹迅速蹿红,甚至被民间封为“牡丹花神”,但他修史还是十分严谨翔实的。欧阳花神的诗,稍后再议。

可惜了韩熙载这么好的才华、这么独到的目光,后期只能靠夜宴之类的自我黑化和自我麻醉来逃避现实政治。李煜派画师顾闳中去韩熙载府上仔细看看他的夜生活,还原画出,就有了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人的精神世界与周围环境能割裂到什么程度?看看这幅图就明白了。相反,环境如何成为心灵栖居的田园?生命如何得到安顿?那就看看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韩熙载漂泊一生,江南江北,竟无一处安顿他的心灵,倒不如黄公望这个过继到黄姓人家的被遗弃儿童。

韩熙载的诗,留存的不多,诗中的离乱感伤,令人忧惧。在《送徐铉流舒州》中,他写道:

昔年凄断此江湄,风满征帆泪满衣。

今日重怜鹡鸰羽,不堪波上又分飞。

在南唐,徐铉与韩熙载齐名,南唐虽是割据南方的小国,但权力斗争依然存在,直到南唐灭亡依然如此。徐铉和他的弟弟徐锴身不由己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屡次被贬。韩熙载前去送行,写下了这首凄冷的送别诗。这诗太阴郁压抑了,或许,仓皇南逃的阴影一直笼罩着诗人,每次送别,都像是永远分离。

韩熙载还有些残缺的诗句,全诗找不到了,留下的句子,像玄妙的谒语,如“最是五更留不住,向人枕畔著衣裳”“几人平地上,看我半天中”。他的诗中,也有偶尔的明亮与放松,如“凭师领鹤去,待我挂冠来”“陈郎不著世儒衫,也好嬉游日笑谈”“他年蓬岛音尘断,留取尊前旧舞衣”。

历史的推进有时让人感慨万端。韩熙载南逃五十年后,他的君王李煜被宋朝军队胁迫北上,途中写下了“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的泣血诗句。已长眠于江南的韩熙载终于不用再体会这样的凄凉。以他的如炬目光,也许,当他在那场著名的夜宴中捋袖击鼓时,就已经预测到这样的结局了吧?

桃李春风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灯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秦观、晁补之、张耒游学于苏轼门下,称“苏门四学士”。黄庭坚在文学造诣方面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又与苏轼、米芾、蔡襄一起,被称为“宋四家”。

1053年-1055年之间,黄庭坚的父亲黄庶任青州通判,八岁的黄庭坚随父母旅居青州。在青州,黄庶带着黄庭坚等几个孩子,游览了石子涧、云门山等名胜。黄庶也是著名诗人,他在青州带着妻子、孩子游玩时,写下了《携家游矮松》:

矮松名载四海耳,

百怪老笔不可传。

左妻右儿醉树下,

安得白首巢其巅。

人们通常认为,幸福的童年能治愈一生,说的就是黄庭坚这种。黄庶这首诗重要的是最后一句“安得白首巢其巅”,尧时有一隐士在树上筑巢而居,时人称之为巢父,黄庶希望自己年老时像巢父那样做隐士,隐居在这里。极致的浪漫啊!像鸟儿一样隐居在绿树之巅,黄庶不知是否想起了大唐才女上官婉儿的“水中看树影,风里听松声”。父亲这种恬淡乐观、浪漫洒脱的生活态度,影响了黄庭坚一生。幼小的孩子在母亲的臂弯中,看着诗人父亲惬意地醉倒在树下(也有人解释为陶醉,两种解释皆通),一家人其乐融融,迎风吟唱……家学渊源不再是恭维的客套话,文学艺术大师从潍坊启程,他的脚步,遍及大宋山河。多年后,黄庭坚的名篇《鹧鸪天》,依稀可见黄庶的影响: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鹧鸪天》文字直白,稍有些文学欣赏水平的,都能看懂。让人看不懂的,反倒是后人的解释,说是写出了诗人的悲愤。悲愤?不是吧。这疏狂模样,这“吃货”本色,不愧东坡门下,满腹的不合时宜,满篇的洒脱人生。

《鹧鸪天》的写作背景也与青州有关。当时,黄庭坚受党争牵连被贬到川东黔州,后再贬川南戎州,心中不平。复官后,在到青州探望姑母的途中,遇到眉山私塾先生史铸,两人一见如故,作诗填词酬唱应和,这首《鹧鸪天》就是其中的一首。由此看来,黄庭坚比韩熙载幸福得多,他的童年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灾祸割断,而是一直与童年生活的地方保持着亲密联系。复官后,即刻启程到青州看望姑母,期待着故地重游。他历经沧桑的心大概会觉得,童年的欢乐园中,一定藏着治愈痛苦的良药吧。

黄庭坚在青州时,常与当地儿童一起读书游玩,天然的性情在美丽山水间得以挥洒。这种不受各种教条禁锢的童年成长环境,是健康的、率真的,对其一生都有积极影响。几十年后,黄庭坚在《王圣涂二亭歌》中回忆儿时岁月:“营丘之下,有宅有田。梨枣兮觞豆,耘耔兮为年”“洋之水兮可以舟入,鸥鸟兮与之游”“石子磊磊兮涧谷纵横,春月桃李兮士女倾城”“儿时所蓺兮桃李纤纤,随世风波兮吹而北南”。青州的王力道是黄庭坚的“发小”,两家关系很好,王力道去世后,黄庭坚为其作墓志铭。

黄庭坚作的另一个著名的墓志铭,是为少年时代的好友黄几复作的。但黄几复之所以闻名,并不在墓志铭,而在于黄庭坚的诗《寄黄几复》: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此诗中用的典来自《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潍坊古称“北海”,黄庭坚在其作品中,常提及“北海”,几乎是下意识的,就用了这个典故。他在《寄黄几复》一诗的“跋”中说:“几复在广州四会,予在德州德平镇,皆海滨也。”德平镇并不靠海,诗人在这里,把整个齐鲁当作了他的儿时家乡,把“海岱惟青州”的意象,扩展到了四百多里外的德平镇。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成为传唱千年的名句。想一想那种心情吧!诗人住在北方海滨,朋友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中观赏桃李共饮美酒,如今一别十年,江湖落魄,只能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这句诗与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可并称为“思念派”顶尖名句,前者思念好友,后者思念妻子;前者忧伤凄凉,后者温柔甜蜜;前者有相见无期的绝望,后者有期盼人归的希望。黄庭坚不常饮酒,他是茶文化的弘扬者,为茶写诗作词,与朋友聚会时以茶代酒。当年桃李春风中的一杯薄酒,在他心中记忆了十年,记下的是曾经的美好岁月。

黄庭坚是苏轼的铁杆拥趸,他学苏轼,但又保持自己的特色,无论诗词书法,都自成一家。时人尊称“苏黄”时,他会觉得窘迫,觉得自己怎么可能和老师齐名!他在被贬戎州时,也写了一首《念奴娇》,不如苏轼那首《大江东去》有名,但也颇得苏门真昧。他在词中追问:“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他在词中说自己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黄庭坚一生,像苏轼一样被贬了又贬,越贬越偏远,一直被贬到广西宜州。他到达宜州时,已将近六十岁,凭借热情与达观迅速融入当地生活,为自己取号“八桂老人”,把旷达的诗风和刚健的个性植入了这片岭南之地。一天暴雨,他把双脚伸出窗外,任由雨水拍打。面对身边人诧异的目光,他开心地说:“平生从未这样快乐呢。”一直到老年,他都像个孩子般纯真烂漫,幼时与家人度过的美好时光已化为生命的养料,一直在心灵深处悄悄滋养着他。

须知我是爱山者

无一诗中不说山

潍坊这片土地上,来来往往的官员中,有不少文化大家,他们的诗作记录了潍坊的山川风貌、四季风景、风土人情、农林桑事等。在宋代,来的人物最著名,文化等级最高。唐宋八大家宋占其六,宋代有两位到潍坊做官来了:欧阳修、苏轼。这一章,把这两位大文豪放在一起,写写他们的人生、诗文、故事、情结。

欧阳修和苏轼都在扬州做过官。扬州有一座“三贤祠”,后改为“四贤祠”,供奉着曾在扬州为官的欧阳修、苏轼、清代王士祯、伊秉绶。他们亲亲热热地挨在一起,接受后人膜拜。欧阳修和苏轼还都是民间男花神。花神第一名是一月的兰花神屈原,后面陆续排开,到了四月,就是牡丹花神欧阳修,五月是芍药花神苏东坡,俩人在民间花神的排序中,也紧紧挨着。欧阳修比苏轼大30岁,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华。1068年、1074年,两位文豪一前一后,到潍坊做官来了。欧阳修1068年-1070年在青州为官,来时已经61岁,诗词中多有归隐之意;苏轼1074年-1076年在密州为官,虽自言“老夫聊发少年狂”,但来时只有37岁,方当壮盛。这也导致了他们两人留给潍坊的诗词,风格迥异。虽然文章风格不同,但两人都以造福百姓为己任,政绩卓著。

先说欧阳修。他在扬州时只有40岁出头,但到了青州,多次提到“老病”。那个在洛阳城中细访牡丹的青年,在青州已垂垂老矣,当他离开青州时,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他是1070年离开青州的,1072年就与世长辞。他以老迈病弱之躯,将青州治理得“年丰千里无夜警”。他在青州奉行“宽简而不扰”的施政方针,对政事删繁就简,不折腾,不扰民,不苦口苦脸事无巨细,闲时寄情山水,赋诗写文。欧阳修是大儒,但他这番操作,竟颇有老子“无为而治”的意思。不由想起了李白的诗句:“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儒道合一,历来是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精神内涵。

欧阳修的《青州书事》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升平景象:

年丰千里无夜警,吏退一室焚清香。

青春固非老者事,白日自为闲人长。

禄厚岂惟惭饱食,俸馀仍足买轻装。

君恩天地不违物,归去行歌颍水傍。

1069年春,到青州半年,欧阳修到城东护城河畔游览水磨亭。当时,新荷出水,鹭飞莺啼,老农耕作,久病的诗人被这春意盎然的景象打动,写下七律《水磨亭子》:

多病山斋厌郁蒸,经时久不到东城。

新荷出水双飞鹭,乔木成阴百啭莺。

载酒未妨佳客醉,凭轩仍见老农耕。

使君自有林泉趣,不用丝篁乱水声。

欧阳修热爱生活,关心农事,寄情山水。《水磨亭子》中,有鸟鸣,有泉水,有风声,他说不需要音乐,太乱。与别的诗人相比,欧阳修的诗词中,较少提及音乐,他写醉翁亭,写林泉趣,写牡丹记,写得安静从容,无丝竹乱耳,无泼天繁华。这可能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宋史·欧阳修传》记载:“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一个失去父亲的贫困幼童,母亲教他读书,没有纸笔,就用荻秆在地上写字。画荻学书,成为世代相传的苦学典范。他和苏轼不一样,苏轼世家出身,有父亲教他文学书法,有兄弟可以诗酒唱和,过节给兄弟写首词,就成为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欧阳修之父是进士出身的小官吏,早逝后未给妻儿留下家产,幸亏母亲出身于江南望族,文化修养颇高。当年那个幼小的孩子,以荻秆在地上写字,母亲在旁边耐心教着。安静、内敛、耿直、坚强,成为他性格的重要特质,也体现在了他的诗文中。

欧阳修诗词中写得最多的就是山。他在青州也写山,踏访过醉翁亭的一代文豪,来到了青州。在《留题南楼二绝》中,他写道:

偷得青州一岁闲,四时终日面孱颜。

须知我是爱山者,无一诗中不说山。

他在青州的山中流连,甚至将刚学会的潍坊话写到了诗中,令人莞尔:

醉翁到处不曾醒,问向青州作么生?

公退留宾夸酒美,睡余欹枕看山横。

当日读欧阳修,读到《洛阳牡丹记》,不禁瞠目结舌,一部植物学和园艺学著作,竟比专门的文学作品还要古雅优美。当读到《留题南楼》第二首时,竟笑出了声。“作么生?”这是欧阳修写诗,还是山东小哥聊家常?幸好作者开篇言明身份“醉翁”,才不至于让后世考据家们起疑。写这首诗时,欧阳修到青州一年了,精心治理,体察民情,人对于自己辛劳付出的东西,无论是人还是地方,都会越来越有感情。以上这两首诗显示,欧阳修有点爱上青州了。他留客品评美酒,看群山连绵,仿佛回到了“环滁皆山”的醉翁亭。

欧阳修在青州虽然时常生病,但他还是慢慢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在《山斋戏书绝句二首》的第一首写道:

蜜脾未满蜂采花,麦垅已深鸠唤雨。

正是山斋睡足时,不觉花间日亭午。

蜜蜂营造连片的蜂巢,辛勤采花酿蜜,麦子将熟,斑鸠在鸣叫,预示着快要下雨了,雨水将对麦田进行最后的滋养,丰收的季节马上就要来了。诗人心情放松,在山斋酣睡,不知不觉的,就到了中午。这情景,有点像诸葛亮的“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但诸葛亮的“春睡”,表演的成分居多,欧阳修的“夏睡”,属于怡然自得,并无雕饰。这一点都不奇怪,想“出山”的人,当然要造势,想退隐的人,关注的是内心,已无造势的必要。虽然青州大治,但欧阳修已年老体衰,思归之心日渐急迫。其实他刚来时,就已想离开。从亳州(今安徽省亳州市)到青州赴任途中,他写下了《晓发齐州道中二首》:

东州几日倦征轩,千骑骖驔白草原。

雁入寒云惊晓角,鸡鸣苍海浴朝暾。

国恩未报身先老,客思无憀岁已昏。

谁得平时为郡乐,自怜痟渴马文园。

岁晚劳征役,三齐旧富闲。

人行桑下路,日上海边山。

轩冕非吾志,风霜犯客颜。

惟应思颍梦,先过穆陵关。

第一首开篇即是“倦”,诗中“东州”即指青州,远行的马车越来越疲惫,路上看到的是“雁入寒云”,自己的感觉是“客思无憀”。这不是对政事的倦怠,而是“国恩未报身先老”的苍凉。

第二首有些亮色了,诗人看到了富庶安闲的青州,看到了“人行桑下路,日上海边山”的海岱美景,但景色再美,也挡不住自己的“思颍梦”。十多年前,他与好友在颖州(今安徽阜阳)买了几亩地,盖了几间房,颍州,是他念兹在兹的家园。

来青州那年的深冬,他带病登上表海亭,感慨系之,写下一首七律,表达了希图归隐的思绪。在《表海亭》一诗中,思归的心情已经极为迫切:

望海高亭古堞间,独凭危槛俯人寰。

苦寒冰合分流水,欲雪云垂四面山。

髀肉已消嗟病骨,冻醪犹可慰愁颜。

颍田二顷春芜没,安得柴车自驾还。

这里用的是《三国志》中刘备“髀肉复生”的典,诗人自叹为老病所困,髀肉已消,求归心切。刚到青州,登上表海亭,他就表达了归去的意思。即使如此,欧阳修仍十分用心治理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

终于要离开了。他在青州主政三年,官声斐然,但他所余的生命已经不多了,他想回家。他是庐陵人(今江西吉安市),但他把归隐之地选在了颍州。也许,在写《醉翁亭记》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选择。他从青州带走的东西,让人落泪。他带走了一方青州出产的青石碑,碑上刻着他为父母写的祭文《泷冈阡表》,那是他亲手一个字一个字写在青石上的,延请工匠精心刻制,运回江西永丰他父母的墓地安放。父亲走后60年,当年4岁的幼童已须发苍白,整整一个甲子的思念,全部刻进了青石碑。《泷冈阡表》及其碑刻在中国文学史、书法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欧阳修手书的碑刻保存完好,现存于江西省永丰县沙溪镇,2006年,泷冈阡表碑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欧阳修离开青州四年后,1074年,苏轼来到了密州。苏轼的运气没有欧阳修那么好,他到密州的第二年春天,密州大旱,蝗虫成灾。苏轼组织百姓灭蝗,带人到常山祈雨,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状况好转,百姓生活也有了起色。这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意。1076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好诗词大多简洁明了。这首词的上半阙,没有一个典故,没有一句晦涩难懂,烟雨轻风,春花细柳,意境美不胜收。这样的春光里,还有什么愁绪是不能解的呢?果然,下阙有了小思绪“咨嗟”。诗人可不能任这情绪泛滥,马上利用时间节点“寒食”作文章,寒食在清明节的前一两天,寒食节民间禁烟火吃冷食,节后钻柳榆取火,所以称为“新火”。好一个“且将新火试新茶”!所有的忧思一扫而尽,“诗酒趁年华”正好对应了开篇的“春未老”,整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苏轼在密州的诗词,佳作频频,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等,研究者众,在此不多列举。本文重点关注苏轼对潍坊风土人情、百姓生活、耕田收麦打虫之类的民生情况描写,这些是可以当作史料来看的。

先说节日,经典描写如《蝶恋花·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此词写于1075年。说是“密州上元”,却从钱塘上元写起。钱塘就是杭州,苏轼曾在那里过了三个元宵节。钱塘的元宵节意象极有代表性,从唐到清,古诗词里的元宵节差不多都是这个样子:灯火、明月、游人、或者还有爱情。但密州的元宵节完全不同,火冷灯稀,大雪将至,人们击鼓吹箫,却不是为节日添热闹,而是在举行社祭,为了祈求丰年。农民祈丰年的场面和箫鼓之声,让诗人凛然一惊:寒冷的北方没有江南的温润繁华,肆虐的旱灾虫灾给农民留下浓重的阴影,那就来一场大雪吧,瑞雪兆丰年。如果没有苏轼这首词,谁会把元宵节与农耕联系起来?古密州的气候、地理、风俗等特点,在这首词中得到了多元的展示。

再说自然灾害,且看《雪后书北台壁二首》:

黄昏犹作雨纤纤,夜静无风势转严。

但觉衾裯如泼水,不知庭院已堆盐。

五更晓色来书幌,半夜寒声落画檐。

试扫北台看马耳,未随埋没有双尖。

城头初日始翻鸦,陌上晴泥已没车。

冻合玉楼寒起粟,光摇银海眩生花。

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

老病自嗟诗力退,空吟冰柱忆刘叉。

此诗写于诗人到密州的第一年深冬。自古咏雪诗多如牛毛,但将大雪和蝗虫联系在一起的,少之又少。“遗蝗入地应千尺,宿麦连云有几家”,诗人关心农事、爱惜百姓,从大雪想到蝗虫灭亡,想到来年丰收,就凭这一句,苏轼比别的咏雪诗人,就高了不止一个档次。130多年后,八十多岁的陆游写了两首关于小雪的诗《十二月十日暮小雪即止二首》,诗中有云“换得月明良不恶,未须过计虑蝗虫”,觉得这场小雪会冻死一些蝗虫。陆游这诗,很可能是受了苏轼的影响,比苏轼这首份量轻了些,但也已经难能可贵了。毕竟苏轼是密州太守,百姓疾苦就在眼前,陆游并未直接面对具体的农家农事。苏轼在后来的《寄刘孝叔》一诗中,又提到了“今年雨雪颇应时,又报蝗虫生翅股”,可见蝗虫之灾,已成为当时农业生产的大祸患。

1075年,密州春旱蝗灾,苏轼想尽各种办法安排百姓灭蝗,以补贴粮食为奖励,鼓励百姓。灭蝗给粮补的措施起了大作用,百姓纷纷“荷锄散掘”,争先恐后灭蝗,到处挖坑埋蝗虫。苏轼也不闲着,到常山山神庙求雨。求雨的诗句翻译成白话文,大体意思是这样:“常山山神,你英雄仗义,快指挥雷公电母下雨吧!你可怜可怜我这个又老又笨的太守吧,我多想给百姓消除苦难啊,可我能力真是不行,山神你老人家显显灵吧……”求雨归来的路上,真的快要下雨了,“山中归时风色变,中路已觉商羊舞”。商羊是一种鸟,古童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估计苏轼看到这鸟儿扭来摆去的,小心脏都要激动得跳出来了呢。然后通宵大雨,苏轼还得意地炫了新学的知识“从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既然蝗旱相依,那么趁着雨后灭蝗啊!百姓们不负期望,县衙前堆满了死蝗虫,百姓领到了用蝗虫换来的粮食,皆大欢喜。

以上灭蝗祈雨过程,苏轼详细写在了长诗《次韵章传道喜雨》中。到了1076年,也就是苏轼来密州的第三年,蝗虫终于消停些了,不用那么提心吊胆了。但密州的连年大旱还是让苏轼忧心,他独宿柏仙庵,夜里下起了雪,他听着雪花打在窗棂上,打在竹叶上,正在盘算大雪对农事的好处,突然雪停了,不禁埋怨起来:老天爷,你什么意思啊,下雪多好啊,干嘛晴天了?这千回百转的心思,哪里像个豪放派大诗人。这些心思,记录在《雪夜独宿柏仙庵》一诗中:

晚雨纤纤变玉霙,小庵高卧有余清。

梦惊忽有穿窗片,夜静惟闻泻竹声。

稍压冬温聊得健,未濡秋旱若为耕。

天公用意真难会,又作春风烂漫晴。

密州的苏轼,离生活很近,整天与虫子纠缠不休,元宵夜看个灯也没点浪漫气息,“尾随”着农民看社祭,下个雪还一脑门子小心思,实在不像“大江东去浪淘尽”,也不像“花褪残红青杏小”。但这样的苏轼,密州人喜欢。

如果我们细读苏轼的诗,就会发现,密州的苏轼,其实还是那个洒脱豪放的大诗人、大书法家,以上写的,只是他亲民勤政的一面。想看密州的浪漫诗人苏轼吗?除了《密州出猎》《水调歌头》外,这里随便放两首,自己体会:

《和孔密州五绝(其三)东栏梨花》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祭常山回小猎》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苏轼从“水光潋滟晴方好”的杭州来到密州,初写“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还带着些许自我提醒,但不知不觉地,他对这里的感情越来越浓郁。1076年,他离开密州时,充满了依依的惜别之情。他写下了五律《留别雩泉》:

举酒属雩泉,白发日夜新。

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

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

还将弄泉手,遮日向西秦。

苏轼是性情中人,他写“二年饮泉水,鱼鸟亦相亲”,用语直白,真切感人。他写“何时泉中天,复照泉上人”,令人心酸垂泪。这句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竟有相通的意境。如果从符合“哀而不伤”的儒家美学原则上来看,古来离别诗,或许苏轼此篇最为佳。

昔在潍阳三十年

今年七十罢玄谈

最后一章,谈谈诗人尹志平。他是一位出家人,诗词不少,流传不算广。他的诗词,写“静”的意境较多,他写“静中记得真闲处”“静掩柴扉不出庐”“雪花轻”“朝朝常见白云飞”“一任年光春复秋”,诗句宁静恬淡。美学家朱光潜说:“诗人是人间孤寂者。”至少在写诗时,尹志平是孤独安静的。

潍坊有条北宫街,现分为北宫东街和北宫西街,街的名字,与金末元初的一位道士尹志平有关。没错,就是金庸小说里的尹志平,小说里把这位洁身自好的道长抹黑得太厉害了,后来拍电视剧时,金庸先生亲自和导演说,把那个不检点的道士改成“甄志丙”。北宫街这个名字,源于历史上有名的玉清观,尹志平就是玉清观的创建者。尹志平去世后50多年,玉清观扩建为玉清宫。玉清宫地处潍县城北,在潍县民间被叫做北宫,与潍县城里的南宫(也叫天仙宫)南北相望。

尹志平(1169年-1251年),全真教第六代掌教宗师,师从丘处机、马钰学道,曾随丘处机远赴大漠,为成吉思汗讲道论教。在历史上,尹志平是一位道行高深、清心寡欲、受人爱戴的有道之士。全真教声名大盛之时,四方拜谒者络绎不绝,尹志平却不愿享受盛名,说:“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

尹志平与潍坊有很深的渊源,曾在此生活过二十多年。他曾住在昌邑的西庵,后来到了潍州,建玉清观,主持山东东部全真教事务二十多年,对潍坊有很深的感情。担任掌教后,尹志平住在燕京,虽事务繁忙,但一直怀念在潍坊的时光,想念自己用心创建的玉清观,其间有回潍坊的机会,请求“往山东葬三师”,但“燕京众道并士庶皆不许”,未成行。怅然之下,他写了一首《临江仙》:

一别潍阳过十载,天涯历遍西戎。归来燕国住仙宫。立言明祖教,演法继师踪。

天意如何非易测,人情到了难穷。予心本自爱疏慵。却教居海北,未许过山东。

青壮年时代,他看潍水春光,游潍阳胜景,建玉清观,声扬海岱。他对潍州的思念,从未间断。写“一别潍阳过十载”的时候,尹志平还不算老迈,他可能以为还能在以后的岁月中回潍州看看。但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已到古稀之年。他知道,他再也回不去了。

他常与身边人谈起潍州,谈起他住过的地方,谈起他“闲上寻闲”的美好时光。在其作品《葆光集》中,他说:“潍阳住时有清逸庵,数与闲上寻闲,三十年后领众兴缘,至今七十,却返本矣。”他因此写了一首诗:

昔在潍阳三十年,今年七十罢玄谈。

静中记得真闲处,却似当初清逸庵。

古稀之年的尹志平写诗回忆在潍州的时光,满篇皆是思念之情,其诗看似淡泊,实则深情如许,对潍州的深深眷恋和永不能见的无奈,集结在淡淡的诗句中。

于淡泊处写感悟,是尹志平诗词的风格。他的诗词直白易懂,多为劝世教化之语。其诗文收录于《葆光集》,有与道友的研讨之作,有劝世诗,也有与慕名而来拜访者的应答之文。以上所引的是两首与潍坊有关的诗,作为出家人,其在诗中流露的思念之情真切感人,与其他著名诗人的思念诗,几可比肩。

尹志平生活的时代,宋词大家们都已作古,但词这种文学形式,还是文人们追捧的对象。尹志平的才情虽不能与宋词大家比,但看得出来,他写四季轮回,写自然风光,写窗外青山,写猿啼鹤唳……自有一番与众不同的韵味,不乏佳作。

我们看一下这首《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写冬至的诗词,除了杜甫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尹志平这首,可排在前几名,读来天地皆净,心境疏朗: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此诗不难懂,不再解读。值得一提的是,自从苏轼、辛弃疾那几篇绝顶段位的《江城子》横空出世,后人对《江城子》有点望而生畏的感觉,毕竟珠玉在前,怎么写都觉得不如前人。尹志平是世外之人,不考虑这么多,他写《江城子》,写《临江仙》,写《西江月》,写《青玉案》,写《减字木兰花》,一篇又一篇,写得兴致盎然,频有佳作。

看这两首《西江月》:

《西江月·窗外横山入画》

窗外横山入画,门前流水堪听。洞天幽处少人行,不是尘寰路径。

占得静中风月,却迥闹里人情。湛然六识自安宁,一任闲歌闲咏。

《西江月·秋阳观作》

我爱秋阳地僻,松岩来往人稀。不劳打坐自忘机。兀兀陶陶似醉。

坐上有山有水,心间无是无非。朝朝常见白云飞。可以留连适意。

绿水青山,白云秋阳,是诗中景致,也是诗人真实的生活。诗人恬淡安适的心境,不知羡煞多少滚滚红尘中的匆匆过客。他写劝世诗,并无空洞说教,而是谈自己的人生感悟,用浅显易懂的文字,说出他的劝世语。如《戒不足》:

有衣能御寒,有食可充饥。两事如亏一,使人心意欹。还如衣食足,犹自纵贪痴。忽尔业盈满,临危更怨谁。

再如《临江仙》:

自对千差无可取,心闲一境堪凭。真常不昧谷神清。群魔从此灭,一点自圆成。

物外清吟唯独乐,人间宠辱何惊。劝君速悟问前程。要求真实相,休论假聪明。

以上两首很符合他出家人的身份,劝世之意十分明显,劝导世人不要“纵贪痴”,不要等到“业盈满”“临危”时才后悔。记得《红楼梦》第二回中,有个破旧庙宇智通寺,写着一副对联“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想来方外之士,劝人之语都差不多。

他也写自己的修道感悟,写面对春花秋月的明澈心境。像这首《如梦令》:

春日龙阳春睡,悟得春光真意。红日正三竿,却被春风惊起。惊起,惊起,万事一场春寐。

这首就像说话一样直白。前人的春睡诗,醒来皆慵懒惬意,尹志平是“惊起,惊起,万事一场春寐”。悟道之人,毕竟不同。

尹志平对于读者来说,是一位较为陌生的诗人,他的诗词流传不广,也少有人点评注释。可巧的是,他的诗明白易读,信手拈来,几乎不用过多解析就能看明白。他是一位勤奋的作者,作品数量不算少,心有感悟,就用诗词表达出来。

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我们绝大部分人没有李杜苏黄的天赋奇才,但至少可以多读些诗词。诗文欣赏得多了,面对美景佳境、人生起伏,除了“哇!好棒!给跪了!我太难了!哭晕……”还会有些别样的表达。这种别样的表达,我们称之为“诗意”。这是长安三万里的诗意,也是融入我们血脉的文化记忆。

本期参考资料:《中国诗史》《潍上古诗词》《典论·论文》《三国志·魏书》《新唐书·文艺列传》《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宋史》等。(文/凌君)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拨打新闻热线0536-8198101,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6-8198101,诚邀凯时棋牌的合作伙伴。

昌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白鹭结伴来“安家”

昌乐: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白鹭结伴来“安家”

近年来,昌乐县加大财政投入,高标准提升白浪河流域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宜居宜业水平。[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9-01
潍坊:刨地瓜、收花生 劳动开启新学期第一课

潍坊:刨地瓜、收花生 劳动开启新学期第一课

9月1日是新学期的第一天。[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9-01
潍坊:新学期“打开方式”充满惊喜与欢乐

潍坊:新学期“打开方式”充满惊喜与欢乐

9月1日是新学期的第一天。[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9-01
安丘:“甜蜜产业链”架起乡村振兴“致富桥”

安丘:“甜蜜产业链”架起乡村振兴“致富桥”

安丘市:“甜蜜产业链”架起乡村振兴“致富桥”[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9-01
临朐:日采摘量达10万斤以上 万亩鲜桃迎来丰收

临朐:日采摘量达10万斤以上 万亩鲜桃迎来丰收

眼下,在临朐县辛寨街道,近万亩鲜桃进入成熟期,在合作社引领下,一颗颗桃子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果。[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9-01
诸城:瞄准优化金融环境持续发力 政银企聚力共筑高质量发展

诸城:瞄准优化金融环境持续发力 政银企聚力共筑高质量发展

为发挥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作用,诸城市瞄准优化金融环境持续发力,组织10支金融辅导队伍走访对接企业84家、项目116个,对企业融资需求...[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9-01
壮观!六百年古树如盘龙腾飞

壮观!六百年古树如盘龙腾飞

在临朐县蒋峪镇刘家营村,有一棵600多岁的国槐,吸引了很多人前去观赏。[详细]
潍坊融媒 2023-09-01
央视《朝闻天下》关注全国沿海滩涂盐渍化防控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大会

央视《朝闻天下》关注全国沿海滩涂盐渍化防控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大会

央视《朝闻天下》关注全国沿海滩涂盐渍化防控与海水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大会[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9-01
昌乐:火山小米迎来“丰收季” 一斤卖到十几元

昌乐:火山小米迎来“丰收季” 一斤卖到十几元

8月31日,在昌乐县乔官镇的一片农田里,成熟的谷穗随风起伏。农民正在田间忙碌,丰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9-01
潍坊2023年度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开始调差补退

潍坊2023年度养老保险缴费基数开始调差补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照新的缴费基数上下限标准对本年度单位申报的职工月缴费工资重新进行封顶保底,超出的差额部分做作退费处理,不足的...[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8-31
送“订单”送“安全” 安丘多措并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送“订单”送“安全” 安丘多措并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送“订单”送“安全” 安丘多措并举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8-31
潍坊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开展“仲裁护航·暖心就业”帮扶活动

潍坊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开展“仲裁护航·暖心就业”帮扶活动

潍坊市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开展“仲裁护航·暖心就业”帮扶活动[详细]
闪电新闻 2023-08-30

凯时棋牌的版权所有: 齐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503009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06002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经十路81号  邮编:250062
尊龙凯时app的技术支持: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