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新闻11月2日讯 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地处潍坊市东南部,面积491平方公里,辖4个街道、277个行政村、23万人,境内拥有山东省最大水库——峡山水库,是省级战略水源地、胶东半岛战略水源调蓄库。建区以来,面对保水任务重、财政增收难、基层基础薄弱等诸多现实问题,峡山区立足生态良好的先天优势、绿色发展的后发优势、省级水源地的战略优势等自身优势,高点定位,科学布局,接续推进,初步趟出了一条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2020年10月,获批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1年10月,又成功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为今年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开发区,也是山东省第二个、潍坊市唯一拥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双荣誉”称号的县市区、开发区。
坚持保护优先,打造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
保护好珍贵水源地,是峡山区组建的起因和源头。建区以来,峡山区始终恪守初心、牢记使命,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即使基础差家底薄,每年也要专项投入2-3亿元保护生态,咬定绿水青山不放松,构建了水更清、天更蓝、地更绿的良好生态格局,创建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省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一是做好加法,持续做大增量。加大保水增绿力度,扩大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靠优质增量优化现实存量。坚持把水源地保护作为首要责任,建成80公里的环湖围网和峡山水库视频监控系统,设置环库监控点105处,成立峡山水库联合执法大队,24小时不间断巡查,常态化开展环湖综合整治,确保峡山水库水质持续稳定提升。持续开展造林绿化,累计造林10万多亩,全区绿化覆盖率从建区之初的不足30%,达到2020年底的47%,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负氧离子浓度达到每立方厘米3000多个。下步,还将加快建设峡山水库水质提升保护工程、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统筹推进造林绿化、上游湿地、人居环境、空气质量等全域提升,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二是做好减法,持续优化存量。集中力量治污减污,靠优化生态存量提升发展质量。坚持凡是不利于保护水源的项目一个也不要,凡是影响到水源地保护的企业坚决关停,算好生态红利的整体账、长远账,在先后拒批百余个污染项目基础上,下定决心消减区内污染企业存量,从关停全区最大纳税企业—华昊焦化开始,累计关停畜禽养殖场270家、污染企业290余家、小铸造企业100余家,实现了污染企业彻底“清零”,以短期的利税损失换取了长期的绿色发展优势。三是做好乘法,持续完善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完善各项机制,为优质生态产品几何式增长提供保障。完善教育机制,通过成立志愿者服务队、编写生态教育课程、开展主题活动等方式,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完善补偿机制,加快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立法工作,争取上级建立生态补偿、协同治污等机制,增强生态资源保障能力。完善监管机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全面覆盖”的原则和“定区域、定职责、定人员、定任务、定考核”的要求,构建起了区、街道、村三级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实现了全区环境监管执法全覆盖,形成了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高压态势。
坚持绿色发展,打造产业高端、项目集聚的开放之城
只有让峡山的生态红利充分释放、高效转化、赤金足银,才对得起这一方绿水青山。峡山区着眼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生态化、服务平台化“三化”并进,大力培育符合生态区实际的绿色高端产业,构建起了以现代农业、医养健康、文教旅游、先进制造为主导的生态产业体系。全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08年的12.92亿元、2615万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43.63亿元、2.61亿元,分别增长了2.38倍、8.98倍。
做大现代农业。以创新提升潍坊“三个模式”为引领,探索实施了园区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营销的“四化”模式,建成现代农业园区32个,有机认证面积达到22.7万亩,先后创建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省级优质生态农产品基地。一批高端、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其中,华以农业对以色列水培技术进行国产化创新升级,节约成本70%,登上了中央电视台《大国重器》纪录片;优渥“有机汇”提供“农场直供餐桌”的家庭宅配服务,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进行了专题报道;有机生姜融合创新产业园实现了传统姜种到脱毒姜苗、传统土田到基质栽培、传统人工种植到智能大棚种植的颠覆性变革,正在打造面向全国的脱毒姜苗供应基地。
做优医养健康产业。以打造人人向往的康养休闲中心为目标,积极探索医养康结合等模式,医养健康产业蓬勃发展。探索形成了1亿元慈善基金、1个智慧养老平台、2家标准化养老机构、6家居家照料公司、13家养老照料中心的“1126 ”智慧养老新模式,实现了失能群体救助全覆盖,被评为山东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创新开展全民艾灸,全区艾灸知晓率和使用率分别达到80%、60%以上,举办第二届世界艾草产业大会,被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授予“世界艾灸之都”称号。
做精文教旅游产业。以打造山东半岛新兴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充分挖掘郑玄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了环湖漫道观光带、郑玄文化园、迪梦温泉小镇、华安田园综合体等文旅片区,四届金风筝国际微电影大赛、十届国际乡野马拉松、六届峡山灯会等节会活动相继举办。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引进271教育集团等优质民办教育资源,建成潍坊实验中学、峡山双语小学等学校4所,吸引近2万名外地学生来峡就读,正在打造峡客岛高等院校聚集区、智慧教育示范区和教育创新引领区。
做强先进制造产业。按照既腾笼换鸟、又筑巢引凤的思路,在淘汰主城区周边原有30家低端产能企业基础上,开工建设了总占地2200亩、总投资30亿元的中铁国骏智造谷、昊翔科技产业园,先后引进华信万吨级绿色纤维纯化、高性能靶材制备等高端产业项目10个。近期又成功引进总投资200亿元的中科智能机器人产业园项目,集智能机器人研发、生产、租赁、应用、展示于一体,3年内实现年营业规模100亿元。
坚持尖端发力,打造科技驱动、人才富集的活力之城
坚持以科技创新助推生态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科技强区战略,大力集聚尖端科研力量,积极开展自主创新研发,努力打造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隆起带。
构建高端平台。建立了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为龙头,以山东种业集团、中国农业大学科研示范基地、峡山生命科学产业园为支撑的“1 3”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引领辐射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其中,由山东省政府、北京大学合作共建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全面投用,已建成独立实验室12个,获批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正在打造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现代农业“科技硅谷”。
引进尖端人才。制定引进扶持尖端人才十条措施,出台《高层次人才服务办法》,成立高层次人才俱乐部,建立人才对接服务专员制度,在住房、子女入学、就医等方面提供全面配套服务,已引进世界著名生物学家邓兴旺、国家级特聘人才张兴平博士、生物技术专家章旺根等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其中博士以上人才85人。
突破核心技术。充分利用基因编辑、分子设计育种、遗传转化、生物信息分析等前沿技术,深度参与种质资源保护利用、育种创新能力提升、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种子产业园建设等重大工程。第三代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实现突破,已申请国内外专利14项;成功建立了番茄、黄瓜组培及遗传转化体系;西瓜ems突变体库创制,小麦、西瓜抗病基因挖掘、功能验证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坚持反哺民生,打造安定和谐、共建共享的幸福之城
坚持把良好生态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将绿色发展的成果充分共享,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民本民生不断改善,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库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群众更加富裕。把发展生态经济、壮大生态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突破口,带动库区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各环节,通过规模化流转土地、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群众到企业园区打工,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扩大农民土地流转收入、经营性收入、务工收入等收入来源,努力实现共同富裕。在实现73个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1356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的基础上,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刚建区时的3587元增长到2020年底的21694元,增长了5倍。
功能更加完善。集中公共资源优先向民生倾斜,每年用于民生事业的投入都占财政总支出的70%以上,建成了“六横七纵”主城区路网,前甘社区、盛棠水岸社区、望仙埠社区等8个安置社区,佳乐家商业综合体、峡山区人民医院、水中央公园等公共服务项目,凤栖·尚街、国际微电影城、城市广场等功能性项目,形成了覆盖城乡、结构合理、运行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补齐了民生领域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
社会更加和谐。通过持续改善民生,老百姓的腰包逐渐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幸福指数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连续多年位居潍坊市第一名,信访量常年为潍坊市最低,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和谐之城”。
成功创建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是峡山区“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峡山区将恪守生态立区的初心,保持绿色发展的定力,扛起共建共享的责任,勇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忠诚实践者、创新排头兵。工作中将按照“1234”的发展思路,一以贯之推进落实,全面掀起峡山区“二次创业”的新高潮。“1”就是依托峡山水库这一根本,全面赓续传承修建峡山水库精神,加快推进峡山水库水质提升保护工程、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和水源地立法进程,综合做好保护利用文章,做大峡山核心竞争力。“2”就是全力巩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成果,统筹推进造林绿化、上游湿地、人居环境、空气质量等全域提升,打造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示范城市。这里还要向大家通报一个好消息,10月31日,峡山区区生态环境导向开发(eod)模式试点项目在济南通过省生态环境厅专家评审,共规划生态环境治理类项目6个、产业发展类项目7个,总投资107亿元,通过打造全省首个全域实施eod模式典范和碳中和先行示范区,进一步擦亮峡山宜居、宜养、宜业、宜教、宜游名片,为实现全区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这也掀开了我区打造“双碳”新城的新篇章。“3”就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生态化、服务平台化“三化”并进,更大力度“招新引优、招大引强”,持续培育壮大现代农业、医养健康、文教旅游、先进制造等主导产业,进一步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4”就是着力打造“生态、开放、活力、幸福”的山水名城,真正让峡山成为山清水秀、宜居宜业的生态之城,产业高端、项目集聚的开放之城,科技驱动、人才富集的活力之城,安定和谐、共建共享的幸福之城。
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齐鲁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我来说两句